增社工數量非解決學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文 : 張惠欣

中小學生情緒問題日趨嚴重,社會福利署早在2019年9月宣布為中學實行一校兩社工政策,以應對校園自殺和欺凌等問題。然而,相關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盲目增加社工數量以求解決問題,恐成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數字只是反映學生問題的冰山一角

在文憑試制度下,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重要影響。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學習壓力加上社會事件和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政治校園化及停課所造成的精神壓力遠超正常時期可比,成為學生受精神困擾的重災區。不少人提倡以社工作為學生尋求幫助的途徑,以解決心理問題。然而,根據社會福利署資料,中學學校社工處理個案中,每年約有26,000次涉及情緒及心理健康問題個案,即每名社工每年需處理約50個個案。即使將來推行每校兩社工、三社工等政策,每名社工分擔個案愈來愈少,便會令學生問題得以解決嗎?

事實上,中學生抗拒社工介入的個案時有發生,有學生曾投稿至社交網站,投訴該校社工擅自將自己情況報告給學校及家長,令該同學被歧視及秋後算帳。由此可見,即使有社工在日校服務,學生卻未必願意接受社工介入。此外,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亦曾抗議業界「跑數文化」,以數字衡量社工工作成效,嚴重影響其服務質素,未能滿足服務使用者需求。有關當局應檢驗這26,000個案,經社工介入後的改善個案比率,否則為了解決了一個問題,卻生出多幾個後續問題,學生問題將無日無之。

政府應重視家庭教育

筆者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朋輩影響是青年成長的三大元素。學校的改革工作持續開展,但青年問題卻愈改愈多,而家庭教育的不足,卻一直受到忽視。政府與其把資源投放在駐校社工的數量上,不如投放在對家庭教育的培訓機構上,令更多面對青年問題的父母,能夠有方法與其子女建立良性的溝通,透過家庭與學校的配合,令青年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根本解決青年問題。

筆者期望政府能就現有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及檢視,讓施政不再流於數字的表面,提供新的方法協助現今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好讓他們在適切的支援下發展。

文 : 張惠欣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